"暖暖" 一名的緣起
暖暖原為「凱達格蘭」平埔族的「那那社」,平埔族為漢化較早的原住民,
「社」的意思是「社團、部落」,「那那社」用現代話來說就是:那那村。
乾隆年間(1736~1795年)泉州安溪人移入屯墾,「那那」漸次轉音為「暖暖」,於是我們有了這優美動聽的地名。
暖暖的發跡靠基隆河,早年基隆河深浚、可行舟楫,船舶逕由淡水行駛經汐止、入暖暖靠岸,
其時暖暖是一交易頻繁、舟行往來不絕的港口,故當時漢人又稱暖暖為「港仔口」,
昔時從暖暖街到過港無陸地橋樑,旅人欲到過港一帶,需賴船隻接送,故稱「過港」。
「碇」原意為「繫船的石墩」,也就是大石頭。碇內一帶,基隆河中原有塊大石頭,
船家行至此,就叫它為「碇」,在這塊「碇」旁的村落,就是石碇內庄,簡稱就為「碇內」了!
「堵」的意思是「土牆」。日人安倍明義所著台灣地名研究記載:「土牆一丈謂之板,五板謂之堵」,
五丈的土牆築起來用以防禦外侵,所以「堵」具有軍事 作用。
基隆有五堵、六堵、七堵及八堵,宜蘭有頂堵、二堵、三堵,坪林有四堵,顧名思義,
「八堵」就是往日防備外侮的第八道防禦工事所在地。
<基隆河滄桑史>
現代城鄉都市的開發靠鐵公路,古早時則賴河流船運。暖暖的發跡當然就靠基隆河了!
早年基隆河可行舟楫,從大陸運來的貨物自淡水一逕駛入水返腳(汐止)後,
大船再換小船駛入暖暖「渡船頭」(現暖江橋處)靠岸。本地名產如茶葉、香 菇、木材、染布用植物大菁等,
也在此轉銷大陸沿海各地,往來船隻頻繁,商旅雲集,
暖暖老街一帶商家林立,其繁榮富裕有「九萬十八千」之譽,意指:九戶人家 有上萬財富,十八戶上千。
當時五百元可購屋,由此可知暖暖生活優裕之景況。
除了地方土產,暖暖亦產煤及砂金。煤礦的分布主要在東勢坑一帶,產量最盛時每月可達一萬噸以上,
民國38年時大陸江南一帶所需即多仰賴於此;砂金之 開採則約在光緒十五年,當時在八堵鐵路橋下首先發現,
甚至吸引了美、澳華裔勞工遠道而來,集結於基隆河中,一圓淘金夢,前後採金人逾三千。
然而自鐵、公路修成,陸運發達,基隆河淤淺,基隆港開闢後,暖暖遂沒落下來,
往日採金、開煤、舟楫的盛況,也只能在昔時照片中找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