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戈爾丁在1911年9月19日出生於英格蘭西南部康沃爾郡的一個小鎮紐奎(Newquay)[4] ,他在此地過許多童年時光,並從7歲開始寫作。威廉·戈爾丁的父親艾利克·戈爾丁是馬爾波羅中學的高級教師,也是一位學者。其父的政治觀點比較激進,反對宗教,相信科學。戈爾丁的家庭後來搬到馬爾波羅,高丁在此逐漸成長,並於馬爾波羅的語言學校就讀,他的哥哥約瑟夫也於該校就讀。高丁隨後於1930年進入牛津大學不拉斯諾斯學院(Brasenose College)學習自然科學,兩年後則轉而學習英語[5] 。高丁的第一本詩集在1934年發表,然後在大學朋友的幫助下由英國麥克米倫教育出版公司(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所出版。他在1935年獲得牛津大學文學學士學位。此後他曾在倫敦的一家小劇團裏當過編導和演員,但戈爾丁對這四年的印象並不好。高丁於1939年與安·布魯克菲爾德結婚, 並在薩利斯布裏的霍茲霍斯主教中學任英文與哲學講師。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高爾丁於1940年應徵進入英國皇家海軍[6],並參加了擊沉德軍戰列艦俾斯麥號的戰役。隨後,他又參加了諾曼地登陸,指揮兩棲戰艦登陸[7]。戰爭結束後,高爾丁繼續教書工作與寫作[4]。
戈爾丁在1953年9月將手稿送至倫敦的費伯及費伯公司,最初讀者對這部作品不感興趣,但是該公司的新編輯查爾斯·蒙特斯很喜愛這本書。他要求削減文本內容,並於1954年9月以《蒼蠅王》的名稱來發表。戈爾丁其他的小說緊接著出版,包括《繼承者》(The Inheritors)、《品徹馬丁》、《自由落體》。
由於寫作獲得成功,威廉·戈爾丁於1961年辭去了教師的工作而成為佛吉尼亞霍林斯學院的專職作家。戈爾丁在1958年從索爾茲伯里搬到Bowerchalke附近,他因而認識了英國科學家詹姆斯·洛夫洛克。他們曾經互相討論過蓋亞假說,戈爾丁建議拉夫洛克使用蓋亞來描述該假說。
他在1979年獲得詹姆斯·泰特·布萊克紀念獎(James Tait Black Memorial Prize),1980年以《啟蒙之旅》(Rites of Passage)獲得布克獎。威廉·戈爾丁於1983年獲得諾貝爾獎,這個結果令人意外,因為評論家認為格雷厄姆·格林或安東尼·伯吉斯得獎機會更高[8]。
1985年,戈爾丁和妻子搬到康沃爾郡靠近特魯羅的Perranarworthal。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於1988年賜予戈爾丁爵士榮譽[9][10][2] 。威廉·戈爾丁於1993年6月19日因心臟衰竭死於家鄉康沃爾郡。他被埋葬南康沃爾郡(漢普郡和多塞特郡邊界附近)Bowerchalke的墓地。他留下一部名為《雙舌頭》[11]的小說草稿,後來由出版社出版[2][12] 。他的女兒朱迪·戈爾丁和兒子大衛·戈爾丁都仍住在Perranarworthal。
牛津字典評論戈爾丁:「當20世紀結束時,戈爾丁的聲譽在歐洲大陸最高,特別是比利時、荷蘭、德國與法國[8]。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A8%81%E5%BB%89%C2%B7%E6%88%88%E5%B0%94%E4%B8%81
(1983年的威廉·戈爾丁)
早年生活
威廉·戈爾丁在1911年9月19日出生於英格蘭西南部康沃爾郡的一個小鎮紐奎(Newquay)[4] ,他在此地過許多童年時光,並從7歲開始寫作。威廉·戈爾丁的父親艾利克·戈爾丁是馬爾波羅中學的高級教師,也是一位學者。其父的政治觀點比較激進,反對宗教,相信科學。戈爾丁的家庭後來搬到馬爾波羅,高丁在此逐漸成長,並於馬爾波羅的語言學校就讀,他的哥哥約瑟夫也於該校就讀。高丁隨後於1930年進入牛津大學不拉斯諾斯學院(Brasenose College)學習自然科學,兩年後則轉而學習英語[5] 。高丁的第一本詩集在1934年發表,然後在大學朋友的幫助下由英國麥克米倫教育出版公司(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所出版。他在1935年獲得牛津大學文學學士學位。此後他曾在倫敦的一家小劇團裏當過編導和演員,但戈爾丁對這四年的印象並不好。高丁於1939年與安·布魯克菲爾德結婚, 並在薩利斯布裏的霍茲霍斯主教中學任英文與哲學講師。
參予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高爾丁於1940年應徵進入英國皇家海軍[6],並參加了擊沉德軍戰列艦俾斯麥號的戰役。隨後,他又參加了諾曼地登陸,指揮兩棲戰艦登陸[7]。戰爭結束後,高爾丁繼續教書工作與寫作[4]。
成名
戈爾丁在1953年9月將手稿送至倫敦的費伯及費伯公司,最初讀者對這部作品不感興趣,但是該公司的新編輯查爾斯·蒙特斯很喜愛這本書。他要求削減文本內容,並於1954年9月以《蒼蠅王》的名稱來發表。戈爾丁其他的小說緊接著出版,包括《繼承者》(The Inheritors)、《品徹馬丁》、《自由落體》。
由於寫作獲得成功,威廉·戈爾丁於1961年辭去了教師的工作而成為佛吉尼亞霍林斯學院的專職作家。戈爾丁在1958年從索爾茲伯里搬到Bowerchalke附近,他因而認識了英國科學家詹姆斯·洛夫洛克。他們曾經互相討論過蓋亞假說,戈爾丁建議拉夫洛克使用蓋亞來描述該假說。
他在1979年獲得詹姆斯·泰特·布萊克紀念獎(James Tait Black Memorial Prize),1980年以《啟蒙之旅》(Rites of Passage)獲得布克獎。威廉·戈爾丁於1983年獲得諾貝爾獎,這個結果令人意外,因為評論家認為格雷厄姆·格林或安東尼·伯吉斯得獎機會更高[8]。
1985年,戈爾丁和妻子搬到康沃爾郡靠近特魯羅的Perranarworthal。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於1988年賜予戈爾丁爵士榮譽[9][10][2] 。威廉·戈爾丁於1993年6月19日因心臟衰竭死於家鄉康沃爾郡。他被埋葬南康沃爾郡(漢普郡和多塞特郡邊界附近)Bowerchalke的墓地。他留下一部名為《雙舌頭》[11]的小說草稿,後來由出版社出版[2][12] 。他的女兒朱迪·戈爾丁和兒子大衛·戈爾丁都仍住在Perranarworthal。
牛津字典評論戈爾丁:「當20世紀結束時,戈爾丁的聲譽在歐洲大陸最高,特別是比利時、荷蘭、德國與法國[8]。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A8%81%E5%BB%89%C2%B7%E6%88%88%E5%B0%94%E4%B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