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社群登入

教育部102-1現代公民核心能力課程計畫--寓言與繪本--執行心得

王婉甄 

()「小水滴的奇幻旅程」課群理念

  本課群計劃「小水滴的奇幻旅程」,是由本校通識課程「人類活動與地球環境變遷」、「數位文化與創意文學」以及「寓言與繪本」三者組合而成。目的是希望將我們對各類環境議題的關注,借鏡寓言故事的寫作策略,透過不同的媒介,如短片、繪本、數位影像等方式表達。倘若作品成熟,終極目標是成為學校周邊各小學中、高年的環境教育教材,發揮大學的社區關懷功能。

  為了展現我們對環境的關懷與省思,在精神上:我們引導學生認知環境問題,並將習得的知識以故事的方式,傳遞給中小學學生。課程進行期間,我們強調同儕討論、共學的重要性,發現問題並嘗試解決問題。此外,我們藉由分組討論、各自意見的表達,嘗試讓學生理解觀點背後的源由,希望學生包容、接納並尊重「異見」。

()「寓言與繪本」課程執行說明

  寓言是藉由故事或圖畫,表達思想感情與哲理智慧的一種文學形式,同時也具備勸諭諷刺的功能。隨著年紀的增長,漸漸的,使用嘴巴的機會勝過耳。因此本課程設計,不只希望善用我們的嘴巴敘事,更希望透過耳朵傾聽、心靈感受等,以全付感官諦聽生命流動的聲音。

    針對科技大學的特色,對於實務、現今社會應該有更深刻的掌握。環境議題是當今最重要的顯學。加上本校以防災、綠色、環保為校園特色,因此本課程以「環境」為課題,除了關心自然以外,更重要的是透過「情緒辨識」、「反思寫作」等方法,讓學習者了解:只要心存良善,就足以改變世界。課程分為六個主題(如下圖),依序是「導論」、「生命有多長」、「有用與無用」、「故事發想與創作」、「環境關懷」以及「良善可以改變世界」等。透過不同主題的寓言故事與繪本閱讀,引導學生討論文字或圖畫的絃外之音。

    本課程閱讀與討論並重,並輔之以反思寫作。除了傳統的講述教學外,為加強課群間聯繫,舉辦一次課群協同教學。配合課程內容,舉辦兩場專家演講,進行五次主題討論。此外,每位學習者都必須參與由教學助理主持的小小讀書會,豐富思辨與閱讀。

  顧及授課教師的專長限制,本課程舉辦兩場專家演講。一位是林真美老師,畢業於日本國立御茶之水女子大學兒童學碩士,是國內推動親子共讀的重要推手之一。講題為「閱讀經典繪本」。另一位則是鄭柏彥老師,目前任教於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講題為「童年童話‧童話童年--如何編寫一個兒童故事」。以自身創作、授課等經驗,讓學習者更具體的理解童話/繪本編寫的策略與技巧。

    課程依照單元編序,以寓言或繪本導入主題,接著進行小組討論、課堂分享,最後進入個人的反思寫作。本學期的課堂主題討論共有五次,依序是「生命有多長」、「性別刻版印象」、「期末主題發想」以及「愛地球十件事」。

    世界咖啡館是課程新的討論嘗試,我們將之運用在「性別刻板印象」的討論。透過匯談,並非讓同學放棄成見,而是希望同學理解,「成見/印象」的形成,有其長久累積的過程。其所關乎的是教養、價值,以及自己面對這個世界的方式。如果能夠反思成見/印象的來由,我們就能進一步觀照別人成見/印象形塑的歷程,在人際處遇上也就有更多的寬容與理解。同理,將此觀點運用在人類與環境的關係上,或許我們也可以進一部照見「人定勝天」、「資源不竭」是我們對環境的既定成見。

    課程之外,由TA主持小小讀書會。本次選定兩本書籍分別是劉克襄《小蜥蜴的回憶》(台北:未來書城,2011.03),以及Antoine de Saint-Exupery《小王子》(相關譯本甚多,未固定版本)。《小蜥蜴的回憶》是一本寓言小說,描繪的是一個探險家、一隻蜥蜴,在廣漠無言的大漠中結伴同行的故事。故事以樓蘭古國為背景,它是一個曾經水草豐美,曾經商隊絡驛、駝鈴迴盪,曾經輝煌的絲路文明,卻在轉瞬間風吹礫走,消失無蹤。文字間柔柔的詩意、淡淡的哀愁,蘊涵著關懷自然與愛護生命的哲理,也透顯著水資源缺乏足以摧毀一個古文明。《小王子》是二十世紀的經典寓言,作者以「小王子」作為主要的敘事視角,讓小王子周遊星球,見到不同的「大人」,並表達對大人世界的不滿:反戰爭、反衝突、反自私、反以貌取人。雖然作者並未指責,卻讓閱讀者從中感到童稚的可貴,重新回顧與審視人生的意義。

  「反思」指得是人心對自身活動的注意和知覺,也就是我們必須擁有立足於自我之外的批判、考察自己的行為及情景的能力。「書寫」則是將無法處理的、不易理解的、不確定的情境,描述成能被理解的情境。因此「反思寫作」是一種揭露和探索的工具。配合不同的主題與能力,設計三種不同的反思表單:(1)個人反思:主要用於對自我問題的探索。(2)應用反思:顧名思義,這是透過書寫,希望學生思考所學具體運用的可能性。(3)活動反思:希望透過印象最深刻的影片、圖片或一句話,讓學生思考這句話之所以印象深刻的理由。

  期末以繪本製作作結。經評選,榮獲最高分是《小樹長大了/小樹的願望》,由李建樺、洪國銘、黃彥博、林毅傑、陳奎恩與龔婕妤等六位同學共同創作。書中圖片先以手繪著色,再利用電腦後製完成。

                            

  本書(見上圖)最大的特點是突破繪本形式。由前往後是《小樹長大了》,說明有充足陽光、水分的植物,必然茁壯。由後往前則是《小樹的願望》,以一株渴望茁壯的樹,癡盼著充足水分的無奈心情。故事以小學生低年級為主要的閱讀對象,希望凸顯水資源不平均對植物的衝擊。

()課程執行的教學省思

    無論是專家演講、協同教學,或者是小小讀書會,學生總有著極高的滿意度。然而務實的觀察會發現,無論是課程執行,或者教師專業素養,都有極大的進步空間。

1.       課程內容的深化

根據委員審查意見的提醒,「建議提升課程深度,放入夠分量的經典寓言(如:莊子中有非常多人與自然的寓言)」。因此除了原來計畫上已確立的「有用無用」單元,調整課程內容,加入莊子的生死寓言,討論生命偶然出現、必然死亡的歷程,藉此思考生命的有限性,以及個人選擇的意義。也加入了莊子的「逍遙」、「無待」的觀念,說明真正的自由並非重構烏托邦,而是內在的絕對自由。

讓人挫折的是,內容深化了,學生的學習成效並未改善。前文提及,經過前後測答對題數的變化,學生認知部分提升33.9%,有明顯進步。只是若將題目鎖定在與莊子寓言有關的三題測驗,答對題數並無太大差異。換言之,在所有課程設計中,莊子寓言並未達成目標。

推斷原因,在前後測題目「圖片、影片對我而言,比文字更吸引人」項下,前測有97%、後測有98%同學表示同意。顯見本校學生對文字的興趣並不高。莊子寓言除了是文言文外,又富涵玄妙的人生哲理,或許是本校學生的國文程度不好,即便說明無法理解。也或許是學生有先入為主的觀念,只要是文言文,已懼怕三分,遑論理解。若再衡諸校方公告的教學評鑑,敘述意見中並未提及莊子寓言或文言文的排斥,顯見教學策略的調整,應該可以改善。例如輔以蔡志忠繪製的漫畫、用莊子的哲理解釋生活等。總之,課程深化非常重要,尋求學生能夠接受的教學方法,亦同等重要。

2.       教學方法的精進

  在學校公佈的教學評鑑的敘述意見中,有8則提到教學方法,如「教學方式多元,老師人很親切」,又如「老師上課方式多變,讓我們聽了幾堂演講跟看了好幾篇故事,真的很棒,讓我更了解繪本」,另如「上課很好玩,老師也用很多方式解講課程,很有趣^^」。

    之所以會得到迴響,或許是因為擺脫傳統講述教學的方法,著重在同儕的相互討論。而「世界咖啡館」的嘗試,也帶來意想不到的學習效果。參與匯談的上全寫到「今天上課的方式很特別,全程的分組討論,讓人耳目一新。……但是今天的活動很成功,關鍵在於桌長,能夠引導其他人快速的進入主題。……」(44電機系四年級王上全)毅傑則是表達擔任桌長的心路歷程:「今天我要擔任桌長,雖然是第一次,不過為了讓大家迅速進入狀況,所以我都會跟組員介紹我自己。之後話匣子打開以後,就變得無所不談了。我覺得今天的課程真的很有趣,現在很少有機會能認識和不同的人聊天……」(44電機系三年級林毅傑)峻瑋著重於自己與其他同學的意見交流:「我努力的表達我每個想法並解釋,之後聆聽其他人對我所說的做討論,從中可以讓我得知大家都是如何在某些事情,從而調整自己不足的部分,是自己的想法更完整、更客觀。」(44電機系三年級張峻瑋)援此可知,如果教師可以適時調整教學方法,多元嘗試,必能激發學習興趣,讓更多的學生願意專注於課堂。

3.       課後討論的調整

「小小讀書會」是由TA帶領,同學必須先行閱讀,利用課餘時間進行討論。設計之初,是希望同學能主動閱讀,熱切討論。縱然有同學認為課後討論的形式很新鮮,只是兩場讀書會的參與人次總共27人,僅佔54%,參與比例不高。本校學生學業的成就動機普遍低落,這樣的活動要閱讀、要討論,又要利用課餘時間,的確考驗著活動成效。本校通識教育中心每學期都會舉辦「健行書房」20場讀書會,由教師導讀,每次一小時。若將課程「小小讀書會」與「健行書房」合流,失去的是閱讀與討論的樂趣。若維持這樣的運作模式,恐得更周延的思考相關細則,包含成績考評。

4.       課群融入服務學習的可行性

    計畫之初,希望期末的繪本能成為小學生環境教育的教材。只是執行計畫後,無法確定學生的學習成效,心態轉趨保守。經過一個學期的運作,一組一繪本的目標達成,反而是敘說故事的表達能力有待加強。加以「人類活動與地球環境變遷」的期末成果中,有同學到竹圍漁港淨灘,因為實際動手淨灘,反而對環境有更多體會。這樣的結果讓我們不禁反思:「現代公民核心能力課程計劃」的精神,不正是「以學習者為中心之教學模式、以行動為導向及以解決真實問題為核心之學習歷程」,倘若我們只停留在「繪本」創作,也只是課堂作業而已。如果我們能融入服務學習的元素,例如帶著自創繪本到幼稚園、小學等,或者揀選合適的繪本實際操作,並針對主題設計活動,是否更合乎「行動導向」?是否會因為「參與」,面對世界的態度而有所不同?這或許是比單純創作繪本更切合計畫初衷。更重要的是,「放手」讓學生走出去,也是老師必須學習的課題。 

()結論

  不願意改變,是因為看不到改變後的風景。這學期執行課程計畫,重重壓力下,迫使自己必須調整課程,斡旋課群,改變舊有習慣,多方嘗試新可能。但也在不得不改變中,看到學生驚喜的眼光,發掘學生的無限可能。總記得佐藤學在《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一書中曾經提到:「在學習的世界中,孩子能持續與事物、與他人對話,更與自己對話……」他更指出:「教師的責任不在於追趕進度,作為學習專家,教師的責任在於實現每一個學生的學習。」(128)教學現場還是存在著許多無奈,也非所有的學生都熱血澎湃。但只要有學生願意學習,就是舞臺。經歷了一學期的「折磨」, 最終才發現:原來教學方法的小小改變,教室風景可以大大不同。這樣的改變,有課程內容的深化,有教學方法的精進,更深刻的期許是:強化自己的教室言談能力,用更多的耐心與傾聽,讓學生的思考更見深度。老師的教學熱情,往往因為學生的正向回饋而澎湃。學生的學習鬥志,往往被老師的熱情邀請所點燃。於是在這樣善的循環中,教與學都在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