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社群登入
0324雙班協同論壇
by 網站管理, 2014-03-22 01:52, 人氣(1225)

教育部現代公民核心能力課程計畫
凝視與再現:移民社會與多元認同

第一場協同論壇討論題綱

 

時間:3/24() 34   地點:健行科大圖書館5

參與班級:移民社會與多元認同(藍清水老師)

          移民社會的認同:過去、現在與未來(閔宇經老師)

協同教師:邵承芬老師、吳美玲老師

論壇主題:日治時期的功與過

 

■楔子:從最近的三部電影開始

  【海角七號】、【賽德克‧巴萊】、【KANO】三部電影中日本意象的衝突性

  【海角七號】的跨國情愫、【賽德克‧巴萊】的流血戰爭、

  KANO】的勵志/皇民化

■國片中的日本元素為何成為魏德聖、馬志翔電影創作的靈感來源?

  法農(Fanon)的「歷史印記」?

Fanon1986)所著的《黑皮膚,白面具》(Black Skin, White Masks)一書說明了不穩定認同的後殖民傷痕,身體雖是黑色的皮膚,卻帶著白人的思考模式、信念與價值觀,族裔散居(diaspora)的歷史印記,使得移民的過程對傳統文化僅殘留想像的記憶,因所處之地的環境、語言、生活經驗轉而認同移居之地的文化,這種族裔文化與移居地的文化差異,使得移民者的認同需要探究「變成什麼」(becoming)的問題,過去「我」與「他者」的差異認同,在族裔散居後,卻經驗我們自己成為他者身份的過程。

  魏、馬的「歷史印記」是否為移民社會的縮影?是否為部分台灣人民生存心態(共同記憶)的反射/映?

 

■我們是否為另一個/另一種型態的魏與馬?

   思考  吳念真的台灣三部曲電影、龍應台的大江大海、王偉忠的眷村紀錄片

   原住民、新住民、本省人、客家人、外省人有著不同的生長經驗(空間和時間)與不同的歷史共同記憶,無法抹滅,且殘存成為些許的記憶軌跡

 

■不同的生存主體,不同的詮釋主體對日本意象的理解與詮釋是不同的

■凝視:從看到別人中看見自己(內心的省察)

 

Q:日本統治/殖民台灣的心態

    1.真心誠意地對待台灣人民/土地

    2.功利主義的利用觀  建設只是為了更多的壓榨

    3.如何看待八田與一 (個人與大和民族主義脫鉤)

 

Q:對台灣的影響

   1.日人留下的制度、建設、規劃對日後台灣經濟的影響

   2.日治時期對台灣(日後)現在與未來的影響(歷史/政治/社會文化)

 

Q:此刻  我們應如何對日治時期做出(互為主體觀)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