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現代公民核心能力課程計畫
凝視與再現:移民社會與多元認同
第二場協同論壇討論題綱
時間:5/5(一) 56節 地點:健行科技大學圖書館5樓
參與班級:性別與社會 (吳美玲老師)
歷史人物分析(邵承芬老師)
【後宮甄嬛傳】、【傾城之戀】、【浪淘沙】三部電視劇中女性意象探討
【後宮甄嬛傳】中女性以男性為生存主體的悲歌、【傾城之戀】中白流蘇的聰
慧與無奈、【浪淘沙】中阿信的堅毅與無奈
■阿信的美力人生
Ø 1899-1900年,享年91歲。
Ø 徘徊在幸與不幸之間
Ø 決定於選擇與堅持之際
■女性在20世紀初,如何舞動青春的扉頁,揮灑出生命的樂章?
Ø 在繼父的支持下,受教育並出國留學
Ø 女子在哪個時代接受醫學教育的幸運,開啟了萬綠叢中一點紅的悲歡歲月
Ø 挑戰醫學事業與婚姻經營之間的協調與平衡
■性格決定命運乎?不同的人格特質,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出不同的康莊大道?
Ø 【東方白<浪淘沙>】性格剛毅,善良體貼,處事周詳精確
Ø 【林莊生<彭華英先印象記>】外表優雅高尚,但帶著職業婦女的冷與一種不同凡俗的自負感
Ø 【巫永福→台灣作家】爽朗;有笑容;很活潑;有氣質,但個性強,不願輸給男人
■SWOT:從出身、環境、選擇與應對來分析蔡阿信的美力人生
Q:日治時期的女性圖像探討
1. 資本家/殖民者/父權,三者間交錯的壓迫
2. 有唐山公;無唐山媽
3. 皇國婦女→軍國之母→軍國之妻
4. 摩登女性→現代女性
Q:從『生得過雞酒香;生不過四塊板』到專業婦產科的獨立,從穩婆到產婆,台灣人醫學觀念及技術的進步?
1. 三姑六婆
2. 婦產科獨立於醫學之外
Q:一個與台灣50年殖民史相依存的女性的奮力人生,有何值得我們現代女性借鏡之處?
■浪淘沙的反思?
教育部現代公民核心能力課程計畫
凝視與再現:移民社會與多元認同
第一場協同論壇討論題綱
時間:3/24(一) 34節 地點:健行科大圖書館5樓
參與班級:移民社會與多元認同(藍清水老師)、
移民社會的認同:過去、現在與未來(閔宇經老師)
協同教師:邵承芬老師、吳美玲老師
論壇主題:日治時期的功與過
■楔子:從最近的三部電影開始
【海角七號】、【賽德克‧巴萊】、【KANO】三部電影中日本意象的衝突性
【海角七號】的跨國情愫、【賽德克‧巴萊】的流血戰爭、
【KANO】的勵志/皇民化
■國片中的日本元素為何成為魏德聖、馬志翔電影創作的靈感來源?
法農(Fanon)的「歷史印記」?
Fanon(1986)所著的《黑皮膚,白面具》(Black Skin, White Masks)一書說明了不穩定認同的後殖民傷痕,身體雖是黑色的皮膚,卻帶著白人的思考模式、信念與價值觀,族裔散居(diaspora)的歷史印記,使得移民的過程對傳統文化僅殘留想像的記憶,因所處之地的環境、語言、生活經驗轉而認同移居之地的文化,這種族裔文化與移居地的文化差異,使得移民者的認同需要探究「變成什麼」(becoming)的問題,過去「我」與「他者」的差異認同,在族裔散居後,卻經驗我們自己成為他者身份的過程。 |
魏、馬的「歷史印記」是否為移民社會的縮影?是否為部分台灣人民生存心態(共同記憶)的反射/映?
■我們是否為另一個/另一種型態的魏與馬?
思考 吳念真的台灣三部曲電影、龍應台的大江大海、王偉忠的眷村紀錄片
原住民、新住民、本省人、客家人、外省人…有著不同的生長經驗(空間和時間)與不同的歷史共同記憶,無法抹滅,且殘存成為些許的記憶軌跡
■不同的生存主體,不同的詮釋主體對日本意象的理解與詮釋是不同的
■凝視:從看到別人中看見自己(內心的省察)
Q:日本統治/殖民台灣的心態
1.真心誠意地對待台灣人民/土地
2.功利主義的利用觀 建設只是為了更多的壓榨
3.如何看待八田與一 (個人與大和民族主義脫鉤)
Q:對台灣的影響
1.日人留下的制度、建設、規劃對日後台灣經濟的影響
2.日治時期對台灣(日後)現在與未來的影響(歷史/政治/社會文化)
Q:此刻 我們應如何對日治時期做出(互為主體觀)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