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社群登入
【專欄論述二】異域/他鄉:從《異域》談認同與選擇/高上雯
by 網站管理, 2016-09-28 15:19, 人氣(1371)

異域/他鄉:從《異域》談認同與選擇

高上雯*

時代的變動

    民國3812月,雲南省主席盧漢叛變投共,《異域一書以此作為時代背景而展開,訴說著民國39除夕夜的巨變。駐守在雲南的國民政府軍隊正在包餃子、看戲、過新年的時候,陳賡率領共產黨的部隊前來,大家在驚慌中一面應戰,一面逃亡。元江一戰,大軍潰敗,造成一次又一次的撤退,將近六萬大軍全軍覆沒,只有李彌部隊李國輝那團大約千人逃了出來。

《異域》文本與影本的爭議

鄧克保以第一人稱自述的方式書寫《異域》,內容最早發表在民國50年的《自立晚報》,連載期間的原名是「血戰異域十一年」。作品發表之初,震撼人心,世人以為鄧克保身歷其境,然而第一主角鄧克保,並不是李彌將軍的部將,而是一名杜撰的角色。柏楊(本名郭衣洞)化名為鄧克保,寫出1949年底一支孤軍從雲南到緬甸撤退,在失去奧援、腹背受敵的情況之下,仍浴血奮戰的故事。事實上,柏楊並未曾參與滇湎孤軍的戰爭他寫作的原始素材,是根據李國輝提供的第一手史料。

《異域》書中的內容與史實略有出入,一度遭受查禁,後來臺北的平原出版社,將書名改為《異域》繼續發行,《異域》也在民國79年拍成電影,轟動一時。然而滇湎邊區雲南反共救國兵在《青年日報》刊登半版的廣告,抗議電影的內容與戰史不符。由於1999年以前「檔案法」尚未通過,相關的國家檔案尚未解密,當時以滇湎孤軍為主題的作品在人名、地名或時間的描述上多有出入史實的真相有待釐清。

《異域》文本虛實交錯李國輝描述孤軍的歷史回憶,成為建構《異域》的時代背景與故事情節,柏楊生動地訴說著孤軍們悲壯的生存戰鬥與天人交戰的內心世界,亦有其發揮歷史想像與文學創作的成分。總之,李彌將軍在滇湎創始的反共游擊部隊是真實存在的軍隊,《異域》文本與影本呈現出海外反共游擊戰史的血淚讓世人留意到孤軍的存在。

為何而戰?

  元江大撤退失去近六萬大軍的性命,孤軍留下來是一種相當悲壯的選擇,他們為何而戰?文本指出:「不是為誰反共,而是為自己反共,之前的血海深仇,讓孤軍決定留下來。」文本描寫孤軍為國而戰的心情:「我們從不後悔,我們每一滴血都為我們的國家滴下,假使有什麼感觸的話,我們只是憤怒和憂鬱。」孤軍一直堅守反共的立場,為反共而戰,國民政府也期待孤軍能在雲南建立起反共的前哨站。

孤軍撤出雲南,進入緬甸邊境之後,面對的不僅是與共軍、緬軍的戰鬥,為了生活必須與自然搏鬥,更要忍受身體的傷痛以及內心無盡的天人交戰。國民政府遠在臺灣,對孤軍的支援不易、補給有限,在時代轉變的當下,沒有人知道未來會變成如何。《異域》本文形容孤軍艱難的處境與心情:「像一個父親在苦難時拋棄他的親生兒女一樣,他們拋棄那些為他們流血效命的部下,走了。」文本多次用「孤兒」描寫孤軍的情況,「孤兒」二個字,道盡這支孤軍的心情。

孤軍何去何從?

孤軍撤退到緬甸北方的三不管地帶,緬甸政府在民國381219已經承認中共政權,並與中華民國斷交,但緬甸並不願意中共入境。李彌部隊為了生存,只好戰勝緬軍來爭取立足之地,接著必須解決人力與槍械彈藥不足的問題,才能壯大部隊。後來美國為了減輕中共加入韓國戰場的壓力,暗中提供李彌援助,李彌部隊一度攻克雲南滄源數縣,但因缺乏戰力而無法固守。

孤軍二次攻打緬甸,一次反攻雲南,孤軍的存在撼動國際,緬甸政府向聯合國提出仲裁,演變為國際事件。緬軍開始發動攻擊,並向聯合國控訴臺灣的侵略。美國方面不想影響中美和中緬關係,要求國民政府將李彌部隊撤回臺灣,以解決國際糾紛。李彌與反緬的克、蒙軍合作,希望打通與臺灣的海運往來,得到人力與物資的補給。民國42年,臺灣「海滇輪」運來880人員與355噸的物資,因無法接頭而失敗。

蔣中正總統和軍方希望保留李彌部隊繼續反共,並向美國表達勸緬甸撤消控訴案,採取拖延應付的態度,但最後聯合國決議部隊必須解除武裝,並同意接受拘禁或即撤離緬甸。

撤與不撤的選擇

    孤軍反攻雲南的目標隨著國際情勢的轉變而日益艱困,民國42年,中、美、緬、泰四國會議的結論是,國軍必須撤回臺灣中華民國最初決定撤離2000,分5批撤退,此舉是為了對聯合國的決議交待。事實上,國民政府暗中支持部隊編入克倫軍,但李部將領並沒有依計畫行事,以致政府為部隊生存考量,最後下令全面撤退。

孤軍依計畫分批撤退至臺灣者,大多被安置在桃園縣八德市、中壢市、平鎮市的「忠貞部隊」眷村。段希文抗命不撤,成立「雲南人民反共志願軍」,以示非國府的正規部隊。由於蔣總統不認識段希文,任命官邸出身的柳元麟為總指輝,這個時期柳軍部隊仍具備與緬軍作戰的實力,但已無力反共。緬甸聯手共軍將柳軍趕出國境,國府受到美國的壓力,下令柳軍撤退回臺。這次撤退中,第3軍因臺灣離家鄉雲南太遠、也不看好到臺灣的前途而選擇不撤,第5軍臨時奉命留下,但最後也成為沒有補給的部隊。

由於第35軍最後選擇不願來臺,於是國府同意將軍隊交給泰國統轄。爾後第35軍戰勝中共支持的泰國共產黨,為自己及其眷屬爭取泰國的公民權,泰北的美斯樂成為孤選擇留下的新家園。

小結

    對孤軍而言,中國是原鄉,最初選擇不投共,並歷經奮戰存活下來之後,自然也沒有認同共產黨或回去的打算。孤軍習慣了戰場上求生存的戰鬥生活,來到臺灣將是另一種謀生計的生活,中華民國雖是孤軍認同的祖國,但國民政府所在地的臺灣仍是一個遙遠、陌生的異域,或許這便是他們有來到臺灣的機會,但卻始終都沒有選擇來到臺灣的原因。

  《異域》文本以孤軍的立場撰寫而成,描述他們遭遇的處境與內心思維的世界,參與這段歷史的人們,因其不同的身份、立場,而對所經歷的一切有著不同的感受。然而,孤軍的奮戰,終究是中華民國歷史上悲壯的一頁。

 

 



*淡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發表討論